家居设计工作室天津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作用 展现价值与担当

发布时间:2024-07-13 03:04:09    浏览:

[返回]

  人民网天津7月9日电 (记者李丹)“近年来,天津保险业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指导下,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回归保障本源,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中,全面展现行业价值和责任担当。”7月8日,天津市保险业专题新闻发布会召开。天津市保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安兴伟表示,天津保险业紧紧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为重点,以装备制造、汽车、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为支撑的“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紧跟天津市“两带集聚、双城优化、智谷升级、组团联动”布局规划,先后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疆港保税区等78个重点产业园区,建立深度保障联系,承保3296家链上企业,覆盖率达34.72%,通过营业中断险、企财险等,提供风险保障7691.73亿元。

  天津保险业积极融入“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三新三变”要求,以保险保障创新,护航科技产业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推动科创企业以“质”取胜、逐“高”而进、向“新”而行。

  “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褚炜炜介绍,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建议为实验室安全定制专属保险体系。针对业界这一诉求,国寿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在充分借鉴“安心防”预警平台、CIRS安全生产应用系统基础上,着手研发“实验室一切险”,并最终于2024年4月15日在天津大学化工实验室正式落地全国首单。

  褚炜炜表示,“实验室一切险”打破传统责任险应用场景壁垒,突破保险产品限定承保范围,实现全场景、全风险单位承保,填补行业空白,弥补实验室与科研机构风险管理短板。同时,强化风险减量,将保险从传统的“事后赔付型”转型为“全程服务型”,构建一个覆盖从研发到后期成果转化的全链条风险保障体系。

  “金融为民”是金融工作的价值坐标。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党建为引领,牢记服务实体经济、保障社会民生、促进高质量发展使命。截至目前,累计为天津市民提供8605亿元保额保障,用实际行动守护津门百姓的美好生活,真正做到了保险为民、保险利民、保险惠民。

  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郭钢锋表示,平安人寿天津分公司用好专业家庭医生管家,以“平安臻享RUN”升级,打造“1个医生+3套服务”权益体系,为客户提供1个专业的家庭专属全科医生,覆盖健康、医疗、慢病3大场景的主动式医疗健康服务。“2023年,全年累计为超过38万客户提供各项健康服务。平安金管家在线问诊,累计服务天津人民20.9万人次,客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健康服务。同时,借助科技力量,创新打造智能理赔模式,升级推出‘111极速赔’服务:在客户报案端,打造行业首个‘AI理赔机器人’,实现‘1句话语音报案’;在申请端,实现材料一键上传家居设计工作室、自动分类归档;在审核环节,实现案件信息智能录入,智能理算扣费、‘1分钟内’自动审核给付。”郭钢锋介绍。

  据悉,公司首次推出税优健康产品——智盈倍护税优健康护理险,扩大产品被保险人群体,增加产品保障范围。当被保险人发生10种特定疾病或1-3级意外伤残时一次性给付护理金,帮助广大消费者提升保障水平,同时降低医疗、护理等费用负担。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天津保险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部署,始终聚焦“农业更强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不断创新“农险+”模式,倾心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持续推动天津“三美四乡”建设。

  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保险难题,人保财险天津市分公司党委主要负责人、副总经理宋科介绍,人保财险天津分公司融合了产品创新和服务路径,从多个角度提供风险保障。一是提供场景化保险服务,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多元化、碎片化场景,提供定制化风险解决方案。二是创新科技保险服务,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发科技保险,覆盖企业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风险。三是提供产业和园区保险服务。四是提供绿色保险服务,积极开发环保技术装备保险、绿色科技保险、绿色低碳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五是提供出海领域保险服务,针对企业的出口业务,创新开发外贸企业综合保障方案等。

  2024年上半年,公司对中等企业服务覆盖率同比提升1个百分点,对小微企业服务覆盖率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风险保障服务已经覆盖全市各类园区690个,服务企业9.9万余家,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3813亿元,家居设计工作室涉及化工、科技、生物医药、能源、交通运输等多个行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2022)0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