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有一个新变化,就是时间的切割越来紧凑。在规定是时间内必须要完成某件工作家居设计工作室,中间间隔以小时计算,否者多项事宜就叠加在一起了,结局就是晚上加班,周末时间被挤占。
很多朋友、同学,也都是这样的状态。过去,大家时不时还见面,现在成了网友。有时候,我就在思考,在过去的赶超阶段,我们这个拼了命的民族,“只懂得工作家居设计工作室、不懂得消费”,这是个优良传统。但四十多年时间,干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还拼命工作,为啥还是不懂得消费呢?
事业有成的人,富裕的人,长年疲于“生计和生存”的模式,已深深刻印在血液里、基因里,现在依然在忙碌,有危机感,也无暇去消费;上岸的消费已被填满了;
90后、00后一代,很多从小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平视这个世界,他们需要的不是生计和生存,而是体现自我的生活,不想参与拼命踮起脚去摘果实的内卷。而且,上一辈还在拼命,职位和收入晋升的阶梯被堵塞,想晋升也难,上不去也下不来,消费能力也不足;
广大的年轻一代、数以亿计的打工人,都在为了生计和生存而疲于奔命,无钱消费。
但近期也有一个数据(见下图),2024年1-3季度,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达到23.8%,接近1/4,创近两年来新高。主要是近年来国内企业纷纷“出海”,避开了贸易限制。照理来说,外贸环境好了,我们这个靠出口来消化产能的国家,近期的日子应该会好过一些。
会议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
开发商们在规划设计、景观园林、会所服务、部品材料、智能化、得房率等方面,将内卷进行到极致。但这种内卷,遇上需求的重大变化:一方面是住房改善时代来临,但可选品太多(包括二手房),开发商必须要打造出耳目一新,且价格又亲民的产品;另一方面,支付能力有限。所以,开发商们在品质上的内卷,加上来的成本,很难通过终端产品溢价来转嫁成本。
比如,建安成本增加了800元/平米,但终端产品能涨价300元/平米,就不错了。多出来的这500元,必须得开发商来承担。一个做智能门锁的老板告诉我,现在的新项目,没有智能化,根本卖不出去。但是,家居设计工作室全网比价、低价中标的采购原则下,一个智能门锁,包安装和售后,只有200元。
这样的门锁,使用1-2个月以后,就得修、就得换。我上网看了一下,稍好一点的智能门锁,都在800元左右。所以,这种内卷竞争之下,“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问题很严重。不能怪厂家,他们也要保本。再往上推演,也不能怪开发商,他们也要保本、赚钱。所以,前端品质上的内卷,如果无法在下游转化为品质驱动下的溢价,就会异化为营销的噱头。
再比如,“零公摊”是近期的流行词汇,很多售楼处打出“零公摊”,100平米建筑面积的房子,实用面积也是100平。但事实上,公摊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楼梯、楼道、电梯。之所以做到“零公摊”,无非是把赠送面积算在内,或部分公共设施(如风雨连廊)不计入公摊。
如果让“零公摊”内卷下去,对合理公共空间的设置和维护、对业主树立和维护公共空间的理念,非常不利。部分开发商为降低公摊而缩小公区面积,对满足消防、安全和社区舒适度也是不利的。
如果说,智能化方面的“内卷”还可以理解,景观园林上、第四代住宅(家家有花园、户户有庭院)上的内卷,有的就显得离谱了。在北方地区,家居设计工作室现在也搞景观园林、第四代住宅,暂不说物种上合不合适。即便有的物种合适,但后期巨大的维护成本、人工成本谁来支付?
如果后期物业费涨不上来,这些园林景观、会所的服务(餐厅、老人体检康养等)等等,都会打折扣,甚至成为摆设。现在楼市的信息很透明,购房人也会考虑这些设施后续维护的成本。所以,我经常给开发商建议,真的想把房子卖出去,就把客户带到已交付至少3年的项目,让客户看到,物业、景观、会所运营,和当初售楼处宣传的是一致的。
即,当下能打的项目(每月销售在10-20套),大概只有20%,就是按照新的建筑设计规范、按照“好房子”的模式打造的项目。剩下那80%,基本都是2022年之前出让地块建设的项目。
这20%的项目,之所以能打,除了各方面“均好”(包含价格亲民),更在于现在的市场结构依然变天了。众所周知的影响,庞大的刚需,要么转向租房,要么转向“低总价、低单价”的二手房。还有购买新房能力和意愿的,更多的是一些有“Old Money”或吃新兴行业红利的人群。
在供给端,现在存量住房的规模确实比较大,足够多了。但是,由于过去房子建设的太快,萝卜快了不洗泥。集中在近20年建设的商品房项目,还有各种限制,比如90/70、配建、自持和限价等。
房子是多,但“好房子”不多。比如,在北京、上海中心区这样的好地段,多数存量住宅项目是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那种塔楼,南北不通透、没有独立的阳台,甚至窗户都没有卫生间。
即便是前十几年建设的新房,由于各种限制,最典型的就是本该地方政府配套的各种设施,也由开发商来做。开发商也要盈利,导致每一个项目容积率高、强排被做的满满的,很多公建配套被压缩。
当市场上出现各方面“均好”的房子,户型设计好,有飘窗、有阳台、有入户花园,功能也很完善,人车分流、有架空层、风雨连廊,自然就会赢得市场欢迎。这两年,高品质住宅,去化特别好!
但是,在经济大势转弱的情况下,愿意支付“高溢价”的客户是有限的。或者,富人就那么多。但在售的新盘很多,特别是2022年之前出让的地块,很多项目配套设施、区位价值,相比2023年以来的新一代项目(或“好房子”项目),有很大缺陷。对这些项目,开发商一直在清仓。
以当下的市场形势,尽管百姓对高品质的需求很大,但支付能力普遍不足,更多的需求还是“价格敏感型”的。当面对旧库存的价格优势,新一代项目不仅要做到“质优”,还得做到“价廉”。
挤压开发商的超额利润,让利购房者,这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当建安投入无法在产品溢价上得到体现,不可能大面积实现品质提升。开发商为了盈利,品质上的内卷必然更多服务于营销。
客户在哪里呢?就在具有强大流量的中介平台上。据悉,卖一套房要支付售价2-3个百分点的费用。前端“卷品质”、后端“卷销售”,均抬高了成本,都在压缩利润,但价格还上不来。
不止于此,现在各地不仅大量出让高品质的住宅用地,而且盘活存量土地,主要就是商改住,减低商办规模、增加住宅,其产出也是高品质的住宅项目。因此,一哄而上的,靠同质化的卷品质竞争,必须要考虑市场承受能力,特别是市场容量,千万不要导致同质化的过剩。
现在,各地都在布局高品质住宅项目,可谓遍地开花。高品质住宅的需求,潜力是非常大,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限。考虑到潜在的供给、有效的需求,未来的内卷可能更加激励甚至无边无际。
如果再考虑到品质上“内卷异化”,这种品质提升很大程度上是伪命题。一个健康的市场,一定是各参与方,都能获得合理回报,消费者获得效用满足,生产者获得合理回报,上下游各得其所。
“好房子”在品质上“卷上限”,会导致豪宅化,好房子越来越成为小众产品,未来需要“卷下限”,制定底线指标。
当下,一谈到“好房子”,普遍偏硬性技术指标、建筑规范、设计标准等。这些无疑是好房子的表征,且市面上网红的“好房子”项目,这些指标不断向上突破,已卷出天际成了豪宅了。
不断往上卷,意味着巨大的成本投入,“好房子”都是豪宅,到最后都变成“小众产品”了。笔者认为,所谓“好房子”,除了向上卷,满足一小撮人的需求,更应有底线指标,“向下卷”。
比如,安全、消防、独立空间及适宜面积(厨卫、阳台、房间、出入口等,空间独立且不低于一定面积。
再比如,“好房子”还应该有软性指标,比如适宜的租金收入比、房价收入比、职住平衡、对“一老一小”的人文关怀等。其实,每一个大城市,都有太多的新市民,他们的住房需求很迫切,但同时,也有大量的房子,卖不出去、租不出去,这主要是由于供需无法匹配。
因此,除了过剩以外,错配、不匹配是当前楼市的普遍现象,造成了大量居住上的痛点和堵点,这也恰恰是房地产的新发展空间和模式。打造“好房子”,让其成为满足需要的房子,更多的是要对需求进行“洞察”,新增供地、老旧小区改造,都应该先看看,是否满足需求。
其实,存量房改造为“好房子”,并不复杂,就是安全、配套、“一老一小”、可支付性等底线指标、软性指标的满足。如果这些有区位优势,有烟火气的存量房子,按照底线指标、软性指标改造为好房子,房屋市场的流通性就被激活了。更高品质的新房,需求端就有了源头活水。
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政府端要卷起来!不能停留在老黄历,还把房地产作为投融资的工具、第二财政。要适应新时代需求端的革命性变化,回应需求端的诉求,才能得到需求端的响应。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天安社区泰然四路66号泰然立城A座12-1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