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上午,天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红十字生命教育助力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韩晓芬,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张彤,副会长吕小林出席,介绍市红十字会建会114年来,围绕“三救三献”开展有关工作的情况,并回答媒体记者关心的问题。
今天是5月8日,是第78个“世界红十字日”。全市红十字系统将在这段时间广泛开展“红十字博爱月”活动,宣传人道服务、传播人道理念。今天,我们召开新闻发布会,也是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向大家报告红十字助力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进展情况。
近年来,全市红十字系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务,聚焦“三救三献”主责主业,充分发挥党和政府人道领域助手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围绕贯彻“一个战略牵引”“四个善作善成”,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支持天津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健康平安天津建设、参与乡村振兴、聚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等6方面协同发力。
以《京津冀红十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为抓手,在开展“生命教育”系列行动、提升联合救援体系等方面深入合作。牵头组织京津冀红十字联合培训家居设计工作室、青少年交流营、水域救援演练。三地联合开展关爱血液病患儿“彩虹计划”,累计为在天津市就医的5132名孩子实现了“儿童节”心愿。以辐射京津冀的快递小哥为依托,打造“行走的爱心驿站”,在新业态中形成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
助力健康天津行动,针对老年群体健康管理需求,打造“红十字助老行动”,建成河西、和平、津南3个红十字志愿服务总站,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康宣讲、孤独陪伴、送饭取药等志愿服务。织密织牢青少年生命安全防护网,联合市教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公安局等11家委办局成立全国首家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实施“红十字·校园守护”民心工程项目,辐射全市16个区,建成30个生命安全健康教室,为16岁以下青少年进行逃生避险、自救互救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应急救护培训,16岁以上青少年可在学校完成红十字救护员取证培训,学习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救助等实用技术,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红十字会参与应急救援已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积极服务国家应急工作大局,按照灾害发生地域的分布特点,认真履行中国红十字中部协作区轮值组长职责,在“三救”上注重科技赋能,以新质生产力打造救援新场景,聚焦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峰会,牵头组织京、津、冀、晋、豫、鄂六省(市)红十字会开展“枕戈待旦·‘救’在行动”2025抗震救灾救援演练,来自6个省市的15支红十字救援队配备包括无人机、机器狗、蛇形机器人等新质救援设备350余件,210名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接受过专业化培训、具备专业技能的救援队员,全程参与了从紧急搜救到转移安置、灾后恢复重建的全流程、全要素、全链条演练。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构建大健康格局,应急救护培训4次纳入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累计培训取证救护员15.3万人、应急救护普及性培训超65万人次。做好应急救援。
今年1月,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发生后,市红十字会立即行动,派出骨干力量参与救援,调配30万元药品,拨付善款432万元。向对口支援的西部地区开展“博爱健康光明行”活动,为甘肃、青海、西藏等地1500余名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实施“博爱送万家”活动,建成“博爱家园”37个,为困难家庭4.8万余户提供帮扶,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送到群众心中。
2024年5月,《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施行,进一步明确了红十字会在器官捐献工作中的职责定位。目前,天津市建成市、区两级34支“红十字献血捐髓志愿服务队”,每年无偿献血宣传普及371万人次。天津市造血干细胞志愿报名突破11万人,成功捐献444例。大力弘扬“守护生命、爱心接力”人道公益理念,举办第二届全国人体器官捐献生命接力运动会,成功捐献者家属、受者、捐献协调员以及志愿报名登记者等来自26个省市的人员同场竞技。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报名突破8万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544例、遗体捐献1313例、角膜捐献961例。
积极选树红十字先进典型,涌现“献血达人”栗岩奇、“生命摆渡人”邢蕴静、京津冀造血干细胞形象大使海瑛等一批红十字文化践行者、传播者。开展“寻找最美红十字救护员”活动,从游泳池勇救溺水儿童的12岁小学生急救员,到外地街头果断出手,从死亡线上拉回心梗患者的大学生急救员,推动“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凡人英雄不断涌现。积极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讲好中国故事,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项目,为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提供人道援助,与俄罗斯国家红十字会在应急救护、青少年工作、志愿服务等方面深化交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国际人道事务,2024年我会推荐的护理工作者入围国际第50届南丁格尔奖评选。下一步,我们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对标对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提高人道服务能力。
一是助力区域协同发展。落实落细部市合作协议,深化京津冀人道服务协作机制,举办京津冀人体器官捐献生命教育定向益赛等区域性活动,构建“政策衔接+资源共享+队伍联建”的立体化区域联动机制,推动三地红十字会深度融合。
二是做强“三救三献”主责主业。推动应急救护“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进场馆”,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峰会以及重大赛事活动,针对消防救援人员、会展和体育场馆工作人员、酒店服务人员、快递小哥等重点人群,开展应急救护取证培训3万人,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浓厚氛围。做好“三献”工作,在宣传动员、意愿登记、捐献见证、缅怀纪念、表彰激励、人道关怀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做强生命教育联盟。在天津市生命教育联盟11个委办局成员单位的基础上,提质扩面、升级加力。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联动,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以“天开园”等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阵地带动效应,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四是做实博爱志愿服务。在全市红十字系统开展“相约上合 津彩绽放”惠民服务月,动员广大红十字工作者、会员、志愿者当好东道主。依托红十字博爱家园、救护站等服务站点和南丁格尔等志愿者服务队,开展特色志愿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以“5·8人道公益日”“久久公益节”为契机,培育“博爱家园”等公益众筹项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开展透明指数评价,多渠道接受监督。今年继续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组织医疗队赴对口援建西部地区开展“博爱健康光明行”“博爱助学行”等行动,扩大红十字品牌项目受益范围,让群众可感可及,以更扎实的行动,回应每一份善意,守护每一份信任。红十字事业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我们将秉承“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努力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由衷希望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持续关心支持红十字事业,共创高品质美好生活。
记者提问一:天津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已多年入选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请问今年的培训项目有哪些具体措施?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张彤介绍: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红十字会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和卫生健康知识,组织志愿者参与现场救护,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伤残和死亡率,成功挽救生命。
2025年,市委、市政府将“关爱生命·救在身边”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项目列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项目旨在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建健康天津、共享美好生活。今年,全市红十字系统通过“六项行动”推进应急救护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家庭、进场馆等“六进”工程,实施对包括消防救援人员、会展和体育场馆工作人员、酒店服务人员、快递外卖人员等重点人群在内不少于3万人的应急救护取证培训。
一是开展“文旅同行·救在身边”行动。结合天津市正在筹备的上合组织峰会,重点针对酒店、展馆、景点等场所的工作人员开展心肺复苏或创伤救护取证培训,提高其应对突发健康事件的能力。
二是开展“红蓝并肩·救在身边”行动。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消防活动,对消防员开展心肺复苏或创伤救护取证培训,提升消防员应急救护能力,让“火焰蓝”与“救护红”并肩前行,共同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驾护航。
三是开展“救护伴行·救在身边”行动。对交通运输、体育行业、快递外卖从业人员开展心肺复苏和创伤救护培训。组织红十字救护志愿者参与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服务保障工作,开展大型活动应急救护志愿服务,推动应急救护志愿服务常态化。
四是开展“生命守护·救在身边”行动。扩展应急救护培训覆盖面,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取证培训,为健康天津建设作出贡献。
五是开展“宣教先行·救在身边”行动。利用“世界红十字日”“世界急救日”等时间节点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急救知识普及等主题宣传活动,向全社会普及急救知识,营造“关爱生命 救在身边”的社会风尚。
六是开展“信息支撑·救在身边”行动。推广应急救护系统应用,推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在身边·应急救护”服务平台的使用家居设计工作室,为受训者提供更便捷的学习路径,推动取证培训全过程信息化。
截至目前,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已累计完成包括酒店服务人员、消防救援人员、会展和体育场馆工作人员及快递外卖从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4课时取证培训17092人,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超过28万人次。
记者提问二:天津市红十字会多年来持续开展急救培训,请问有什么具体的成果和实效,谢谢。
张彤介绍:根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数据,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高达50多万例。平均每天,约有1500人因心脏骤停离世,其中80%发生在院前。如果能在黄金4分钟内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使用AED等设备进行施救,就能显著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让生命重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连续多年将红十字应急救护纳入民心工程。以2024年为例,天津市红十字会实施的“红十字·校园守护”民心工程项目,在全市30所教育部急救教育试点校建设生命安全健康教室,为每个教室配备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AED训练机和救护知识图板,建成教室能够实现安全体验、科普宣教、应急救护教学实践等功能。
面向学校校医、保健教师、体育教师、班主任等教职员工培养师资568人,依托教室市、区两级红十字会完成取证培训9024人,应急救护知识宣传普及超过3万人次,进一步提高了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保障了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近年来,随着全市红十字系统应急救护培训持续推进,涌现出很多新时代“最美救护员”,他们敢于施救、善于施救的凡人善举,使更多生命从死亡线上被抢回。这其中包括警察、教师、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学生,年龄最小的是一位12岁的少年。他们都是通过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在关键时刻勇敢出手,用自己学到的急救技能,成功帮助了身边的人,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善的力量,践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诠释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
今年3月18日刚刚发生的成功施救案例,天津外国语大学学生、红十字救护员李懋在南京参加研究生复试期间,在路上发现一名中年男子倒在地上,昏迷不醒。李懋和同学立即上前查看,初步判断是突发心梗。“时间就是生命”,来不及多想李懋就迅速冲进旁边的银行,不到20秒就拿到AED设备,李懋、同学、交警三人完成3次电击除颤和持续胸外按压,成功恢复患者心跳。整个急救过程紧紧抓住了黄金4分钟,为后续的抢救充分争取了时间。
李懋参加过天津外国语大学红十字会组织的两次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包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以及操作使用AED。正因如此,他们几人配合默契,第一时间作出判断,为伤者进行正确、及时的救护。我们希望有更多公众学习应急救护知识,每个人都能成为关键时刻施以援手的急救英雄。
记者提问三:我们刚刚了解到在不久前的4月25日,天津市红十字会成功组织了2025年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援中部协作区的抗震救灾演练。想请您介绍一下这次演练的意义、任务,以及在天津市提升红十字会应急救援能力方面的下一步举措。
韩晓芬介绍:本次演练的意义是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峰会的一次实战练兵,也是落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部署,应对当前地震频发形势,提升区域灾害联合救援能力,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提升协同响应效率,培养实战化应对能力的具体举措。通过普及逃生、急救、物资分配等基础生存技能的演练,提升公众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
任务是突出实域、实案、实战化,做到人员、物资、设备的有序衔接,增强中部协作区六省市红十字会协同协作能力。红十字会起源于战地救护,在打造新时代救护场景下,就要强化科技赋能,通过无人机远程投送,使用机器狗、蛇形机器人等无人化救援设备,提升前沿应急救援技术和先进应急救援装备的应用,推进救援力量区域布局优化,做强区域主战队伍,提升全灾种、全要素响应能力。
下一步,市红十字会将以本次演练为契机,牵头做好评估闭环、复盘改进,立足抢大险、救大灾,完善中国红十字中部协作区应急救援响应等机制和流程,形成以赈济救援队为主,重点突出、兼顾多类、快速反应、综合应急的区域红十字救援队伍,提升红十字应急救援新质战斗力。
记者提问四:了解一下咱们红十字组织在动员市民参与献血和捐髓方面采取了哪些创新的举措,以及天津针对无偿献血者和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有哪些优惠的政策。
张彤介绍:天津市红十字会始终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推动献血捐髓工作的核心导向,通过宣传动员网、志愿服务网、采集服务网“三网融合”模式构建了便民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弘扬红十字生命教育文化理念。充分发挥各类媒介资源优势,刊发主题公益广告、先进典型事例,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先后打造3处生命教育公园、2处生命教育社区广场等生命意义博爱教育基地,培育“人道佑安康,热血暖津城”“相约5.8,热血同行”“津生相髓,感谢有你”等特色品牌,提升了献血捐髓社会动员力和参与度。
二是实施献血捐髓全流程暖心志愿服务。近5年来,组建市、区两级献血捐髓志愿服务队34支,为献血捐髓奉献者提供全年无休的暖心服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8万小时,无偿献血宣传普及年均超371万人次。
三是推行造血干细胞捐献“一站式登记”便民服务。全市建成18家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报名血样采集服务站,实现16个行政区“一区一站”布局,更好地方便市民就近报名,仅需携带身份证即可完成报名登记入库全流程,利用人工智能、短信慰问对已入库志愿捐献者进行定期回访,重启捐献希望,为生命的种子续航。爱心人士可拨打市红十字事务中心热线电话咨询。
四是推动褒扬激励政策落地。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六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无偿献血者激励奖励工作的通知》精神,弘扬无偿献血者的奉献精神,构筑针对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人群和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的激励机制。市卫生健康委、市红十字会、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委等单位联合出台对天津市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奖者、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实施天津市第一批26家A级旅游景区、天津动物园等处免首道门票进园游览及公立医院免收普通门诊诊察费政策。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获奖者及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可通过出示本人身份证及相关获奖证明享受此项优待政策,提升城市温度和文明程度,助力健康天津建设。
记者提问五:想问一下天津市牵头成立全国首家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的初衷、取得的成效,以及我们下一步举措?
吕小林介绍:红十字会的宗旨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提高自救互救能力,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部门协同联动的青少年生命教育工作格局,去年5月,市红十字会广泛联合市教委、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委、市生态环境局等11家委办局组建红十字生命教育联盟,共同开展生命教育工程,各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生命理念传播、价值观念引导、技能培训等方面入手,开展生命教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项目。
我们与市公安局警察协会共同开展“‘警’彩无限‘救’在身边”青少年防溺水、水上逃生、应急避险演练;与市卫健委胸科医院联合开展“成救心生”项目,向公众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提高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率;与市教委开展“校园守护”项目,建成30个生命安全健康教室;与市生态环境局开展“志愿红守护生态绿”保护母亲河、植树环保志愿服务项目。
打造“关爱生命、救在身边”品牌,加大对公众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市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中心每周末面向公众开展红十字救护培训公益循环课,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有一名急救员。在人员密集场所古文化街、蓟州盘山等景区建立红十字救护站,为游客提供“救在身边”志愿服务。市红十字会组织红十字救护员携带AED机,全程护航马拉松等重大赛事。联合市体育局,组织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家庭参加天马亲子跑;组成“eye心跑团”,招募14名爱心陪跑员全程陪同6名视障选手完成马拉松比赛,以体育之名共筑“视”界无界,展现天津城市的温度。
一是聚焦“一老一小”服务升级加力。加强特色项目建设,深化“青少年红十字救护员”培训,开展困境儿童心理援助。优化红十字南丁格尔等志愿者服务队建设与管理,实施“红十字助老”行动,开展养老服务相关技能培训。孵化培育心理、助困等10个生命教育志愿服务项目。
二是拓宽红十字生命教育新场景。提升天开高教科创园红十字救护站服务能力,辐射周边高校及科研院所、高新企业,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与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联合,通过科技赋能家居设计工作室,提高红十字新质救援能力。
三是开展“相约上合 津彩绽放”红十字志愿服务。在全市红十字系统开展博爱惠民服务月活动。携手生命教育联盟单位积极服务保障上合组织峰会。通过招募、培训红十字志愿者,广泛参与应急医疗、文明倡导、争做文明有礼天津人等志愿服务,展示国际化大都市热情友好精神风貌和开放包容城市形象。(中宏约作者王敏报道)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家居设计工作室